【經濟日報/記者黃啟菱/台北報導】
|
實價登錄是否會引發房市的質變與量變,目前各方都還說不準,必須要慢慢觀察,但可確定的是,台灣房市終於跟上國際潮流,有真正的實價可供查詢。
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表示,台灣房市已走好幾年的大多頭,不少人在這波榮景中賺大錢,但有更多人的實質購屋能力不斷降低,買房已成奢望。
房市短期炒作等投機行為盛行,不但讓房價不合理飆漲,更導致貧富差距愈來愈懸殊;房市如此混亂最關鍵的原因,就在於資訊的不透明與不對稱。
張金鶚直言,一般消費者到商店買東西,都能知道哪件商品什麼價錢,明碼標價應是消費者最基本的權利,但在台灣房市卻是種奢求。因為價格的不透明,讓與代銷、仲介熟識的投機客能拿到較便宜的價格,再轉手給一般購屋者,才造就出房市的不正義。
價格為何難以透明?原本的登記制度是關鍵。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馨說,如今購屋會有公契與私契,公契是用來辦理過戶,上面的價格採用公告現值與房屋評定現值;私契通常用於貸款,理當記載真實價格。
公契與私契的價格本來就有一段差距,信義房屋企研室經理蘇啟榮說,台北市價格差距較大,有時差距可達3、4倍,其他地區差距則較小。
私契也不一定就記載真實的成交價格,徐佳馨透露,有時為從銀行貸到較多的金額,買賣雙方會協議高報交易價格;至於低報的情況則常見於分財產,實際經手買賣的子女想讓兄弟姊妹誤以為成交價較低。
在此情況下,資訊不透明,就成為有心人士操弄的工具。張金鶚說,最常見的就是低買高賣,或是哄抬賣價,日前就有媒體報導豪宅價格每坪衝上300多萬元,後來查證並非事實,就被認為是投資客在哄抬價格。
而不知實價造成的更大負面效應則是會引發大眾恐慌,導至市場不安定。張金鶚說,房市訊息很不清楚,如今專業人士還能透過買賣移轉件數等統計數據驗證成交量,但價格則是毫無對證。
即使實價登錄上路,但多數人認為,由於公布時間的落差與區段化的方式,也難以期待情況會大幅改善,但至少是一個正面的開始。
張金鶚強調,很多人認為資訊透明,不代表房市發展就會健康、房價就能合理;但若資訊不透明,房市就會一直混亂,房價會持續被操弄。惟有讓資訊透明,房市健全發展才算是踏出第1步。